【深度揭秘】AI 幻觉背后的技术真相与应对策略,探索人工智能的未来—慢慢学AI042
写在前面
- AI真的能分辨真实与虚构吗?
- 如果你的 AI 助手在关键会议中搬出了一个虚构的法律先例,你会不会想钻地洞?
- 我们准备好为 AI 的错误买单了吗?
- 当AI的“诊断”可能让医生瞬间变成“杀手”,你还敢信它的建议吗?
- 能完全消除 AI 的幻觉吗?
- 技术真的能发展到不需要人类监督的程度吗?
- 还是说我们永远需要在AI身后打补丁?
- 如何在使用 AI 的同时保持对其输出的控制?
- 企业该怎么在AI和人工审查间找到平衡?
- 毕竟,AI也是会“走神”的!
- AI 幻觉有风险也有机遇,我们该如何取舍?
- 能不能把AI幻觉当成创新的跳板,而不是坑爹的障碍?
- 对于普通人而言,AI幻觉在未知领域难以评判其结论
- 应该慎重对待,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AI 幻觉是劝退很多人深度使用 AI 的原因之一,AI 胡说八道又一本正经。曾经也有提示词技巧通过让 AI 基于训练数据回答,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日期类的幻觉,但是并不能完全杜绝,这和生成式 AI 的机制有关系。
本文试图从 AI 幻觉和人类认知偏差,已经 AI 幻觉的产生背景以及当前的努力方向,最后从正面角度观察 AI 幻觉,引出和 AI 的相处之道。
AI 也会“白日梦”?——细思极恐的 AI 幻觉案例
“当律师开始胡说”——AI 编造虚假法律判例
想象一下,一位律师在法庭上自信地引用 AI 提供的判例,却在关键时刻被法官指出该判例纯属虚构,会是怎样尴尬的场面? 这可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 AI 幻觉案例。
AI 尽管拥有海量法律知识,却常常在回答问题时捏造根本不存在的判例,从案件名称到法官姓名,甚至判决日期都编造得天衣无缝。这不禁让人担忧。
“心脏糖尿病”?!—AI 医生,你认真的吗?
AI 医疗诊断的出现,为解决医疗资源短缺和提高诊断效率带来了希望。然而,AI 医生也可能犯下令人啼笑皆非,甚至危及生命的错误。
一些医学领域的 AI 在回答问题时,会编造出闻所未闻的医学术语。例如,它可能会将“心脏衰竭”和“糖尿病”这两个常见病症生硬地拼凑成一个全新的诊断——“心脏糖尿病”!这种荒谬的“创造力”不仅暴露了 AI 对医学知识理解的不足,更可能误导医生,延误患者的治疗,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AI 医生,你确定不是在开玩笑吗?
看起来,AI 的幻觉问题简直要人神共愤了,简直无法直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再来看个案例。
AI 的“脑洞大开”——通往科学新发现的捷径?
AlphaFold3 是一种可以用于研究生物分子结构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它可以预测不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这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疾病的运作机制并开发新药。
例如,AlphaFold3 可用于研究抗体如何与病毒结合。这些信息可用于设计新的疫苗。
以下是该方法的一些潜在应用:
- 研究蛋白质如何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例如药物或靶标分子。
- 预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这可以帮助科学家设计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 研究疾病的机制,这可以导致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开发。
AlphaFold3 是一项强大的新工具,有望彻底改变我们对生物分子的理解和治疗疾病的方式。
AlphaGo 战胜李世石的 37 手,几乎所有人类看来,都是相当令人迷惑的,然而,人类输了!很难说这不是傲慢的人类想象出来的“幻觉”,在这类所谓幻觉之下,人类逐渐会被自己打脸。
AI 幻觉:为何令人迷惑?与错误有何区别?
老实说,说得这么信誓旦旦,要不是查询一下,确实是拿不准。
人们之所以将 AI 模型的某些错误输出称为“幻觉”,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输出内容的“合理性”
AI 幻觉不同于一般的语法错误或拼写错误,它指的是模型生成了语法正确、语义流畅,甚至看似合理的句子,但这些句子却与事实不符,或者与用户的预期不符。这种“合理性”让人难以第一时间察觉其中的错误,从而产生了“被欺骗”的感觉。
输出语气的“自信”
AI 通常会以非常自信的语气给出答案,即使这些答案是错误的。这种“自信”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模型真的“知道”答案,从而放松了警惕,更容易相信其输出的内容。
与人类幻觉的类比
“幻觉”一词原本是指人类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的感知体验,例如看到或听到并不存在的事物。人们将 AI 的错误输出称为“幻觉”,也是将其与人类的这种认知现象进行类比,暗示 AI 模型也可能像人一样产生“虚假感知”。
幻觉和错误的区别和示例
错误 | 幻觉 | |
---|---|---|
性质 | 语法、拼写、计算等方面的错误,这些错误比较容易被识别和纠正 | 模型在知识理解、推理、以及与人类期望对齐方面出现的错误,这些错误更深层次、更难以察觉,也更难以纠正 |
表现形式 | 导致输出内容不完整、不流畅,或者明显不合理 | 导致输出内容看似合理、流畅,甚至带有强烈的自信,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存在逻辑漏洞或事实性错误 |
原因 | 由于模型在训练或解码过程中出现了随机性误差 | 由于模型本身的知识局限性、训练数据偏差、或者推理能力不足 |
一般的错误
- 问题: “请将这句话翻译成法语:’今天天气真好。’”
- 模型输出: “Aujourd’hui est un beau temps.” (语法错误,正确翻译是 “Il fait beau aujourd’hui.”)
AI 幻觉
- 问题: “请将这句话翻译成法语:’今天天气真好。’”
- 模型输出: “巴黎是法国的首都。” (看似合理,但与用户的指令不符)
AI 幻觉
- 问题: “如果把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降低 500 米,哪座山会成为世界最高峰?”
- 模型输出: “如果把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降低 500 米,它仍然是世界最高峰。” (看似合理,但推理错误)
如同一声警钟,敲响了人们对 AI 幻觉的担忧。难道 AI 真的会产生类似人类的“幻觉”? AI 幻觉与人类的认知偏差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将两者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
AI 也会犯错?——与人类认知偏差的“镜像”
人潮人海中,有你有我,人类的错觉
很多年前,在大学宿舍的走道里,常常响起黑豹的怒吼
茫茫人海中,有你有我,相遇相识相互琢磨
没有人提醒,也没人觉得为违和,每次唱都只有这两句,后来认真看了看词,发现唱错了,知道错了以后,就再也没唱过了。我想,当时听到的同学们,心理大概也是默认了这句词,这么热情奔放的怒吼,哪里会有唱错的道理呢?
我们会笃定一些事,然后它却和事实有偏差,生活中不乏此类状况,互联网的谣言,听到了,并对这件事了有最初的认知,辟谣的时候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看到。
我们都曾经历过“看花眼”、“听岔了”的尴尬时刻,这些都是人类认知偏差的表现。那么,AI 也会犯类似的错误吗? AI 幻觉,是否就是 AI 世界的“认知偏差”?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将两者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
定义和产生机制 : “表亲”而非“孪生兄弟”
AI 幻觉和人类认知偏差都指向 对信息的扭曲或误解 。然而,两者在 产生机制 上却有着根本区别
- 人类认知偏差: 根源于人类的心理和生理机制。
- 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偏差、情绪波动,以及固有的认知偏见等。人类的感知系统并非完美无缺,我们的大脑会根据已有经验和预期对信息进行解读,这导致我们容易受到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
- AI 幻觉: 源于 AI 系统的技术局限性,包括:
- 数据缺陷: 训练数据不足、数据偏差、数据噪声等问题,会导致 AI 模型无法准确学习现实世界的规律。
- 模型缺陷: 模型结构过于简单、参数设置不合理、训练方法不完善等,也会导致 AI 模型的泛化能力不足,容易产生幻觉。
- 推理缺陷: 即使 AI 模型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也可能因为推理能力不足,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出现逻辑错误或推断失误。
因此,AI 幻觉与人类认知偏差更像是“表亲”,而非“孪生兄弟”。它们有着相似的表现形式,但背后的原因却截然不同。
表现形式和影响范围:从“个体迷思”到“群体幻象”
学霸觉得这次考试考砸了,学渣觉得这次稳了。打螺丝的时候还在想,明明答对了呀!
AI 幻觉和人类认知偏差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
- 信息偏差: 都可能导致对信息的扭曲或误解,例如错误地记忆事件、曲解他人的意图、对数字或统计数据产生错误认知等。
- 逻辑错误: 都可能导致推理过程出现错误,例如做出错误的判断、得出错误的结论、提出不合理的建议等。
然而,两者的 影响范围 却有着天壤之别:
- 人类认知偏差: 通常只影响个体的判断和行为,是一种“个体迷思”。例如,某人因为确认偏误而对某个投资项目过度乐观,最终导致投资失败,损失的只是他自己的金钱。
- AI 幻觉: 由于 AI 系统的广泛应用,其产生的幻觉可能会影响成千上万的用户,甚至波及整个社会,是一种“群体幻象”。例如,如果新闻推荐算法存在偏差,就可能导致虚假信息的大规模传播,引发社会恐慌或舆论操控。
人类认知偏差 | AI 幻觉 | ||
---|---|---|---|
本质 | 对信息的扭曲 | 大脑在处理信息时,为了节省认知资源而采取的“捷径”,这些捷径虽然可以提高效率,但也容易导致对信息的扭曲和误判 | 模型对训练数据中统计模式的过度依赖,导致其在面对新情况时,无法准确地理解和生成信息,最终输出与现实世界不符的内容 |
表现形式 | 多种多样且难以察觉 | 确认偏误(只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可得性偏差(更容易回忆起最近或印象深刻的信息)、锚定效应(过分依赖最初获得的信息) | 生成不存在的人物、地点、事件,或者对已知事实进行错误的描述。 |
产生原因 | 都与经验和知识有关 | 与个人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等等有关。不同的经验和知识会塑造不同的认知模式,导致人们对相同的信息做出不同的解读 | 与训练数据的质量、模型的结构和训练策略有关。如果训练数据存在偏差或错误,模型就会学习到这些偏差和错误,并将其体现在生成的内容中 |
影响 | 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 | 可能导致我们在生活中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例如,一个投资者如果受到可得性偏差的影响,可能会高估近期股市上涨的趋势,从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 可能会误导用户、传播虚假信息、甚至引发安全事故。例如,一个用于医疗诊断的 AI 系统,如果出现幻觉,可能会给出错误的诊断结果,从而延误患者的治疗 |
AI 幻觉:技术缺陷的“放大镜”
虽然 AI 幻觉与人类认知偏差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 AI 幻觉的特殊性。 AI 幻觉并非 AI 产生了意识或主观意图,而是 AI 系统 技术缺陷 的一种表现。
AI 幻觉的出现,提醒我们 AI 技术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需要持续关注和改进。我们不能将 AI 系统等同于人类,更不能将 AI 幻觉简单地归咎于 AI 本身。只有深入理解 AI 幻觉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应对其带来的挑战,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人类的伙伴,而非潜在的威胁。
由此可见,AI 幻觉并非 AI 的主观臆造,而是其技术局限性的一种体现,与人类认知偏差有着本质区别。 然而,面对这些认知上的“陷阱”,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经发展出一套应对策略。 那么,人类是如何对抗认知偏差,避免掉入思维误区? 这些方法,又能为我们应对 AI 幻觉提供哪些启示?
认知训练:让大脑保持清醒
通俗点说:就是多学习!
大脑就像精密仪器,需要不断学习和训练才能高效运转。为了避免“想当然”的错误,我们要不断提升认知能力,就像给大脑定期升级系统、打补丁。
- 认清“思维陷阱”: 就像学习识别网络钓鱼邮件一样,我们也需要了解常见的认知偏差,例如:
- 确认偏误: 我们会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反面的证据。例如,相信星座的人更容易关注符合自己星座描述的内容,而忽视不符合的部分。
- 锚定效应: 我们容易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即使这个印象是错误的。例如,商家先标一个高价,再打折促销,我们会觉得很划算,即使这个折扣后的价格仍然高于市场价。
- 锻炼逻辑思维: 就像学习数学一样,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进行逻辑推理,识别错误的论证。例如,如果有人说“所有天鹅都是白的,因为我见过的天鹅都是白的”,这就是一种不严谨的逻辑,因为存在黑天鹅。
- 掌握数据分析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数字和统计数据。学习一些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避免被误导。例如,一则广告声称某种保健品有效率高达 90%,但却没有说明样本量和实验方法,我们就需要保持警惕,不能盲目相信。
就像不谈剂量就是耍流氓一样,除了自我精进,还有很多工具可以改善认知偏差。
结构化思考:用工具辅助判断
思维工具,拓展了我们的大脑的计算能力和存储容量
即使我们努力保持清醒,大脑偶尔还是会“偷懒”,犯下“想当然”的错误。这时,结构化思考工具能帮我们减少失误。
- 决策矩阵: 面对多个选择时,我们可以用表格列出每个选择的优缺点,量化评分,帮助我们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 例如,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我们可以列出风景、交通、费用等方面的评分,而不是凭感觉选择。
- 检查清单: 执行复杂任务时,我们可以用检查清单确保每个步骤都按计划完成,避免遗漏或错误。
- 例如,飞行员在起飞前会严格执行检查清单,确保飞机各个系统正常运作。
- 风险评估模型: 做重要决策时,我们可以用风险评估模型分析不同方案的风险,并制定应对措施。
- 例如,投资前进行
风险评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资金,避免损失。iaiuse.
比如,医生使用标准化检查清单来减少误诊。这些结构化思考工具就像给我们的思维装上“辅助轮”,让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更稳妥地做出判断。
群策群力: 发挥集体的智慧
更重要的是,我们是社会动物,在不断的信息交换中,产生新的认知和理解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面对复杂难题,单凭个人力量难以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这时,我们需要集思广益,借助群体智慧弥补个体认知的局限。
- 头脑风暴: 通过集思广益,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激发更多创意,并找到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 例如,在产品设计会议上,团队成员可以畅所欲言,提出各种想法,而不是局限于个人的思路。
- 辩论和讨论: 通过辩论和讨论,我们可以对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和交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 例如,法庭上的辩论过程,正是双方律师通过逻辑论证和证据展示,试图说服法官和陪审团的过程。
- 投票和协商: 在需要做出集体决策时,我们可以通过投票和协商,来整合大家的意见,找到一个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方案。
- 例如,小区业主大会可以通过投票决定小区的管理方案。
群体智慧就像是将多个“处理器”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计算网络”,能够处理更加复杂的问题。
从人类到 AI:让 AI 更聪明的秘方
人类应对认知偏差的方法,为解决 AI 幻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借鉴这些方法,开发相应技术手段,能帮助 AI 更好地理解世界,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 数据“大扫除”: 就像人类需要认知训练一样,我们需要对 AI 模型的训练数据进行“大扫除”,去除错误、补充缺失、平衡偏差,让 AI 模型学习到更真实、全面的知识。
- 打开 AI 的“黑箱”: 就像人类使用结构化工具辅助思考一样,我们需要让 AI 的“思考过程”更透明,便于人类理解和监督。
- 例如,可解释性 AI 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AI 模型如何做出判断,避免因错误逻辑或数据导致错误结论。(Anthropic 团队2024 年的研究有助于解决“黑盒”问题,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 打造 AI “智囊团”: 就像人类通过群体决策来集思广益一样,我们可以让多个 AI 模型协同工作,共同解决问题,避免单个模型的局限性导致的错误。(吴恩达最近提到的多种 Agent 模式等有益探索)
AI 幻觉治理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需要不断学习人类的智慧,将对抗认知偏差的经验转化为 AI 技术进步的动力。
人类在与认知偏差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告诉我们,提升认知能力、借助工具辅助判断、发挥群体智慧,能帮助我们减少错误,做出更理性的决策。那么,对于 AI 系统来说,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认知偏差”?AI 幻觉究竟是什么?有哪些表现形式和类别?
AI 幻觉: 当人工智能“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我们已经了解了人类如何巧妙应对认知偏差,那么对于 AI 系统,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认知陷阱”?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AI 幻觉”。
AI 幻觉:真实与想象的“迷宫”
简单来说,AI 幻觉是指 AI 系统生成的信息与事实不符,或者与预期不符,就像人工智能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些“胡说八道”不是 AI 故意的,而是技术局限性造成的错误。
AI 幻觉的定义可以概括为:AI 系统生成的输出内容看似合理流畅,但实际上与输入信息、上下文环境或客观事实相矛盾,缺乏逻辑或经验支撑。
AI 幻觉:“多重面孔”
AI 幻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下图所示:
flowchart LR A[AI 幻觉的多重面孔] --> B[事实性幻觉] A --> C[语义性幻觉] A --> D[上下文幻觉] A --> E[逻辑性幻觉] B --> BA[定义: AI 生成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 B --> BB[示例: 回答“谁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时, AI 回答“尤里·加加林”,而正确答案是“尼尔·阿姆斯特朗”] C --> CA[定义: AI 对输入信息的语义理解出现偏差] C --> CB[示例: 用户要求 AI 翻译“What is the capital of France?”, AI 却回答了“法国的首都是巴黎”] D --> DA[定义: AI 忽略了上下文信息] D --> DB[示例: 在一段对话中,AI 首先说“今天天气晴朗”,然后又说“记得带伞,今天有雨”] E --> EA[定义: AI 生成的内容存在逻辑矛盾] E --> EB[示例: AI 在做数学题时,推理步骤正确,但最终答案却是错误的]
AI 幻觉:潜藏的风险
AI 幻觉看似“小错误”,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带来巨大风险。
- 误导用户: AI 幻觉会导致用户获取错误信息,从而做出错误判断。
- 例如,医疗 AI 助手给出错误诊断建议,可能延误患者治疗。
- 传播虚假信息: AI 幻觉可能被用于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影响社会稳定。
- 例如,AI 可以生成虚假新闻报道或社交媒体帖子,用于政治宣传或商业炒作。
- 损害 AI 系统的可信度: AI 幻觉会降低用户对 AI 系统的信任度,阻碍 AI 技术推广和应用。
- 例如,如果用户发现 AI 经常
“胡说八道”,他们可能不再信任 AI 的判断,甚至拒绝使用 AI 产品。
AI 幻觉:机遇与挑战并存
AI 幻觉的出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发展 AI 技术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否定 AI 幻觉的积极意义。
- 推动技术进步: AI 幻觉的出现,暴露现有 AI 技术的局限性,促使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方法和技术,提高 AI 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 激发人类创造力: AI 幻觉有时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新奇的输出,为人类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提供灵感,帮助我们突破思维定式,探索未知领域。
AI 幻觉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需要正视 AI 幻觉带来的风险,同时积极探索其潜在价值,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AI 幻觉,就像潜藏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的“幽灵”,它披着真实的外衣,却可能将我们引入歧途。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现象? 只有深入探究 AI 幻觉的根源,才能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人类可信赖的伙伴。
AI 也会“学坏”?——探究 AI 幻觉的幕后推手
我们已经见识了 AI 幻觉的种种“迷惑行为”,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 AI 走上了“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道路? 只有揭开 AI 幻觉背后的神秘面纱,才能找到有效的“解药”,避免 AI 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不良教材”的误导:数据质量的“陷阱”
早期信息化建设有个段子,“输入的是垃圾数据,输出的也是垃圾数据”(Garbage in, garbage out)。这也是很多信息化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AI 的学习过程也是一样。
如果 AI 模型的训练数据存在问题,那么 AI 就可能“学坏”,产生各种幻觉。
- 信息污染:
- AI 的学习资料如果包含虚假信息,它就可能将这些错误信息当作“真理”来记忆和输出。AI 模型很容易受到训练数据中错误信息的影响,产生“模仿性错误”。
- 例如,如果训练数据中充斥着“地球是平的”的错误信息,那么 AI 模型就可能在回答相关问题时,自信地宣称地球是平的。
- 偏见陷阱:
- AI 的训练数据如果存在偏见,它就可能将这些偏见“内化”,并在输出内容时表现出来。例如,如果训练数据中大部分程序员都是男性,那么 AI 就可能在生成文本时,默认程序员是男性,而忽略女性程序员的存在。
- 这种偏见会导致 AI 的输出缺乏客观性和公平性,甚至可能加剧社会现有的偏见和歧视。
- 知识断层:
- AI 的知识储备来自于训练数据,如果训练数据缺乏某个领域的知识,或者知识更新不及时,那么 AI 在回答相关问题时就可能“抓瞎”,只能靠“编造”来应付。
- 例如,如果一个医疗 AI 模型没有学习过某种罕见疾病的知识,那么它在面对相关病例时,就可能给出错误的诊断,甚至编造出不存在的医学术语。
“脑子不够用”?——模型自身的能力缺陷
即使训练数据完美无缺, AI 模型也可能因为自身的能力缺陷而产生幻觉。
- 结构简单,理解力不足:
- AI 模型就像一个学生,如果它的“脑子”不够复杂,理解能力就会有限,在面对复杂的文本或图像时,容易出现误解或曲解。
- 例如,一个简单的图像识别模型,可能无法区分一只猫和一只老虎,因为它们在某些特征上比较相似。
- 注意力不集中,抓不住重点:
- AI 模型在处理信息时,也需要集中注意力。如果它“注意力不集中”,就可能忽略重要的信息,而过度关注无关的信息,导致输出内容“文不对题”。
- 例如,在翻译一篇新闻报道时, AI 可能过度关注某个细节,而忽略了文章的主题,导致翻译出来的内容与原文意思相去甚远。
- 推理能力不足,逻辑混乱:
- AI 模型需要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才能理解文本或图像背后的逻辑关系。如果它缺乏推理能力,就可能生成逻辑混乱的文本,甚至自相矛盾。
- 例如,一个 AI 聊天机器人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先说“今天天气晴朗”,然后又说“记得带伞,今天有雨”。
“训练不到位”?——训练方法的缺陷
AI 模型的训练过程,就像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样,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充足的时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训练方法存在缺陷, AI 模型也可能“学艺不精”,容易产生幻觉。
- 学习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传统的 AI 训练方法,通常是让模型反复学习大量的样本数据,直到模型能够准确地识别或生成这些样本。然而,这种方法缺乏灵活性,导致模型在面对新的、未见过的样本时,容易“不知所措”,只能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测,从而产生幻觉。例如,一个只学习过猫的图片的 AI 模型,在看到一只狗的图片时,可能会把它误认为是猫,或者根据猫的特征“想象”出一只狗的样子。
- **过度
依赖“标准答案”,缺乏创造力:** 在训练过程中, AI 模型通常会得到一个“标准答案”,它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参数,直到生成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一致。然而,这种过度依赖“标准答案”的做法,会限制 AI 模型的创造力,导致它在面对开放性问题时,无法生成新颖的、有创意的答案,只能重复已有的知识,或者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拼凑”。
AI 也会“口误”?——推理过程的随机性
AI 模型在生成文本或图像时,通常会根据概率分布来选择最有可能出现的词语或像素。这种 随机性 虽然可以增加 AI 模型的创造力和多样性,但也可能导致 AI 产生“口误”,生成一些不符合逻辑或事实的语句。
例如,一个 AI 写作模型在生成故事时,可能会根据概率分布选择“他”或“她”来指代一个角色。如果模型没有正确地理解角色的性别,就可能出现“性别错乱”的现象,例如,在一个描述女性角色的故事中, AI 突然用“他”来指代这个角色,让人感到困惑。
AI 幻觉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深入理解 AI 幻觉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更有效的应对措施,让 AI 系统更加可靠、更加安全。
从数据质量到模型结构,再到训练方法和推理机制, AI 幻觉的产生如同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环环相扣,错综复杂。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回顾 AI 幻觉的历史,探寻 AI 幻觉是如何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而演变的。
AI 幻觉简史: 从“人工智障”到“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我们已经了解了 AI 幻觉的多因素交织,那么这个“顽固”的问题,是如何伴随 AI 技术发展而演变的?让我们一起回顾 AI 幻觉的简史,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治理的线索。
flowchart LR A[AI 幻觉简史] A-->B[专家系统时代] B-->BA[特点: 依赖规则和逻辑] B-->BB[局限性: 知识库局限性] A-->C[机器学习时代] C-->CA[特点: 自动学习规律] C-->CB[局限性: 依赖数据质量和数量] A-->D[深度学习时代] D-->DA[特点: 复杂结构和大量参数] D-->DB[局限性: 可解释性较差] A-->E[AI 幻觉的演变] E-->EA[从“人工智障”到“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E-->EB[复杂性和隐蔽性提升] E-->EC[需关注 AI 的安全性和可信赖性]
专家系统时代:规则的“牢笼”
早期的 AI 系统主要依靠人类专家制定的规则和逻辑进行推理和决策,就像一个只会按“剧本”演出的演员。这些系统被称为“专家系统”,它们在处理特定领域的问题时表现出色,例如诊断某些疾病或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然而,专家系统的致命弱点在于其知识库的局限性。一旦遇到超出预设规则范围的情况,它们就会“不知所措”,犯下低级错误,就像一个只会背诵课本的学生,一遇到课本上没有的题目就束手无策。
例如,早期的医疗专家系统,遇到一种从未见过的疾病,就可能给出错误诊断,甚至建议错误治疗方法。这种情况在今天看来,就像“人工智障”一样,但在当时却是 AI 技术发展水平的真实写照。
机器学习时代:从“死记硬背”到“举一反三”
随着计算机技术进步和数据量爆炸式增长,AI 迎来了“机器学习”时代。机器学习算法能够从大量数据中自动学习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进行预测和决策,就像一个能从大量习题中总结解题技巧的学生。
相比于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模型的泛化能力更强,能处理更加复杂和多变的任务。然而,机器学习模型仍依赖于数据的质量和数量。如果训练数据存在偏差或不足,AI 模型仍可能“学偏”,产生各种幻觉。
例如,一个机器翻译模型,如果只学习了有限的语言样本,那么它在翻译一些复杂句子时,就可能出现语义错误或逻辑混乱,就像一个只会“死记硬背”单词的学生,无法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深度学习时代:“黑箱”里的秘密
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 AI 领域的“当红炸子鸡”。深度学习模型拥有更加复杂的结构和更多的参数,能从海量数据中学习到更精细的特征,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预测和决策。
然而,深度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较差,其内部决策过程就像一个“黑箱”,人类难以理解。这使我们难以判断 AI 模型究竟是“真懂”了,还是仅仅“记住了”大量数据,一旦遇到新情况就可能出现幻觉,而这种幻觉往往更加难以察觉,因为它可能隐藏在看似合理的表象之下。
随着 AI 模型的复杂度不断提升,AI 幻觉的种类也更加多样化,其表现形式也更加隐蔽,更难以被人类识别和纠正。例如,一个 AI 写作模型,可能生成一篇语法流畅、逻辑通顺的文章,但文章内容却完全是虚构的,甚至编造出一些不存在的人物、事件或理论。
AI 幻觉:技术进步的“伴生品”
回顾 AI 幻觉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AI 幻觉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伴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从早期的“人工智障”,到如今“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AI 幻觉的复杂性和隐蔽性都在不断提升。
AI 幻觉的演变过程也反映了 AI 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从依赖人工规则,到依靠数据驱动,再到如今的深度学习,AI 系统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但也面临着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料的挑战。AI 幻觉正是技术进步的“伴生品”,它提醒我们在追求 AI 能力提升的同时,也要时刻关注其安全性和可信赖性。
AI 幻觉问题如同幽灵般伴随着 AI 技术一路走来,从早期专家系统的“人工智障”,到如今深度学习模型的“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其复杂性和隐蔽性都在不断升级。AI 的能力日益强大,但其“脑补”和“一本正经说瞎话”的倾向也愈发令人担忧。那么,面对这个与 AI 发展如影随形的难题,人类有哪些应对措施?研究者们又做了哪些努力来“驯服”AI 幻觉,让 AI 更加安全可靠呢?
AI 幻觉: 并非无药可医
AI 幻觉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个难题一直伴随着 AI 的发展,如同一个甩不掉的“影子”。那么,面对 AI 幻觉,我们是否只能束手无策?当然不是!近年来,研究人员们已经开发出多种技术手段,试图“驯服”这个难以捉摸的“幽灵”,让 AI 变得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
数据“体检”:为 AI 打好基础
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低质量的训练数据是导致 AI 幻觉的重要原因。因此,为 AI 模型提供“干净”、“健康”的训练数据,就如同给 AI 做一次全面的“体检”,是预防 AI 幻觉的根本措施。
- 数据清洗: 就像医生为病人清除体内的毒素一样,数据科学家们会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 AI 的训练数据进行“清洗”,去除错误信息、补充缺失数据、修正不一致的内容,并尽可能消除数据中的偏见。
- 数据增强: 为了让 AI 模型学习到更全面的知识,我们需要为它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训练数据,就像给学生补充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帮助他们掌握不同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例如,在训练一个图像识别模型时,我们可以对已有的图像进行旋转、缩放、裁剪等操作,生成更多新的样本,从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改造大脑”:优化 AI 模型
除了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我们还可以通过优化 AI 模型本身,来降低 AI 幻觉的风险。
- 模型编辑: 如果我们发现 AI 模型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例如容易产生特定类型的幻觉,我们可以通过“模型编辑”技术,对模型的结构或参数进行调整,就像医生为病人做手术,修复身体的缺陷。
- 提示工程: AI 模型就像一个需要指令才能行动的机器人,而“提示”就是我们给 AI 模型的指令。通过精心设计提示,我们可以引导 AI 模型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图,并生成更符合我们预期的内容,从而减少幻觉的产生。例如,在使用 AI 写作模型时,我们可以通过设定写作风格、主题、关键词等参数,来引导模型生成符合要求的文本。
“知识外挂”:RAG 技术
为了弥补 AI 模型自身知识的不足,我们可以为它提供外部知识的支持,就像给学生提供参考书和工具书一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检索增强生成 (RAG) 技术就是一种为 AI 模型提供“知识外挂”的方法。
我们可以将 RAG 技术的工作原理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 理解问题: AI 模型首先需要理解用户的提问或指令。
- 检索相关知识: AI 模型根据对问题的理解,从外部知识库中检索相关的信息。例如,如果用户问“埃菲尔铁塔有多高?”,AI 模型就会从知识库中检索关于埃菲尔铁塔的信息。
- 整合知识与推理: AI 模型将检索到的知识与自身的推理能力相结合,生成最终的答案或内容。
RAG 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将 AI 模型与外部知识库连接起来,从而扩展 AI 模型的知识范围,提高其回答问题和生成内容的准确性。例如,在医疗领域,RAG 技术可以帮助医疗 AI 助手获取最新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案例,从而提高其诊断和治疗建议的准确性。
RAG 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 提高准确性: 通过检索相关信息,生成内容更具事实依据,减少了凭空编造和幻觉的可能性。
- 增强一致性: 结合检索信息和生成模型,可以确保生成内容在上下文和逻辑上的一致性。
- 适应性强: RAG 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生成任务,包括文本生成、问答系统、翻译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RAG 技术的局限性
尽管 RAG 技术在减少 AI 幻觉方面表现出色,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 依赖检索质量: RAG 技术的表现高度依赖于检索到的信息质量。如果知识库中的信息存在错误或偏差,生成内容也可能受其影响。
- 计算资源需求高: RAG 技术结合了检索和生成两部分,计算资源需求较高,可能限制其在资源有限的场景中的应用。
- 处理速度慢: 由于需要先进行信息检索,再进行内容生成,RAG 技术的处理速度相对较慢,可能不适合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
“对抗训练”:让 AI 更“皮实”
AI 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恶意”的样本数据,例如故意设置的错误信息或噪声数据。这些“恶意”样本可能会误导 AI 模型,导致其产生幻觉。为了提高 AI 模型的鲁棒性,我们可以使用对抗训练技术,让 AI 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就接触到这些“恶意”样本,并学会如何识别和抵抗它们。
对抗训练就像给 AI 模型进行“实战演练”,让它在面对各种“攻击”时,能够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判断。
精准“操控”: 用提示词驯服 AI 幻觉
想要避免 AI 掉入“幻觉”的陷阱,我们除了优化数据和模型,还可以巧妙地利用“提示词工程”,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驯兽师,用精准指令来引导 AI 生成更可靠的内容。
AI 对提示词的理解能力与幻觉的产生密切相关。清晰、具体的提示词能够帮助 AI 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图,从而减少“想当然”的错误。
例如,当我们询问 AI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日期”时,如果只是简单地抛出问题, AI 可能会根据其记忆中的信息,给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但如果我们在提示词中明确要求 AI “根据可信的历史文献”来回答,并限定时间范围, AI 就更有可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mindmap Root (Tips for Avoiding AI Hallucination) A (明确要求 AI 引用可靠来源) AA[历史事件] AAA[权威历史文献] AB[科学事实] ABA[已发表的科研论文] AC[法律条款] ACA[官方法律文件] B (要求 AI 提供详细的推理过程) BA[数学公式] BAA[展示推导过程] BB[代码功能] BBA[逐行解释代码含义] C (明确限制 AI 的生成范围) CA[名人名言] CAA[指定名人姓名和相关主题] CB[新闻事件] CBA[指定事件时间范围和相关关键词]
以下是一些避免 AI 幻觉的提示词技巧:
- 明确要求 AI 引用可靠来源:
- 例如,在询问历史事件时,可以要求 AI 引用权威的历史文献;
- 在询问科学事实时,可以要求 AI 引用已发表的科研论文;
- 在询问法律条款时,可以要求 AI 引用官方的法律文件。
- 要求 AI 提供详细的推理过程:
- 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AI 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并判断其结论是否合理。
- 例如,在询问数学公式时,可以要求 AI 展示推导过程;
- 在询问代码功能时,可以要求 AI 逐行解释代码的含义。
- 明确限制 AI 的生成范围:
- 例如,在询问名人名言时,可以指定名人的姓名和相关主题;
- 在询问新闻事件时,可以指定事件的时间范围和相关关键词。
通过这些技巧,我们可以将提示词变得更加清晰、具体、有针对性,从而引导 AI 生成更加准确和可靠的内容。当然,提示词工程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要想从根本上解决 AI 幻觉问题,还需要从数据、模型、训练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AI 幻觉的治理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任务,目前的技术手段还无法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并加强对 AI 系统的监管和评估,才能让 AI 更加安全、可靠、值得信赖。
AI 幻觉: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我们已经了解了多种应对 AI 幻觉的技术手段,它们就像“魔法武器”,帮助我们对抗 AI 幻觉这个“顽固”的敌人。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是: AI 幻觉无法从根本上避免。
理论的“枷锁”:AI 的能力边界
“Hallucination is Inevitable: An Innate Limitation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Xu et al., 2024) 这篇论文,为我们揭示了 AI 幻觉无法被完全消除的根本原因: AI 模型的能力存在边界。
- AI 的知识来源于数据: AI 的知识来自于它的训练数据,无法超越这些数据的范围,就像学生不能回答课本之外的问题一样。
- AI 的推理能力有限: AI 的推理能力有限,即使拥有足够的知识,它也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无限的推理和联想。
因此,即使我们不断改进数据质量、优化模型结构,AI 仍然无法掌握所有知识并具备无限的推理能力。
案例的“佐证”:AI 幻觉的“顽固性”
我们前面提到的多个 AI 幻觉案例,也从侧面印证了 AI 幻觉的“顽固性”。无论是 ChatGPT 编造的虚假法律判例,还是医疗 AI 误诊的案例,都表明即使是最先进的 AI 模型,也无法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
AI 幻觉:客观存在的局限性
AI 幻觉的不可避免性,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它源于 AI 技术本身的局限性,而非人为的疏忽或错误。我们需要正视这一现实,并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来对待 AI 技术。
- AI 并非万能: 我们不能期望 AI 系统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更不能将 AI 的判断视为绝对的真理。
- 谨慎应用 AI 技术: 在将 AI 技术应用于关键领域时,例如医疗、金融、法律等,需要格外谨慎,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降低 AI 幻觉带来的风险。
- 持续改进 AI 技术: AI 幻觉的不可避免性,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对 AI 技术的追求。相反,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改进 AI 技术,提高其可靠性和安全性,让 AI 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AI 幻觉的另一面: 意外的惊喜
尽管 AI 幻觉存在着种种风险,但我们也不能将其一棒子打死。 AI 幻觉,就像是一枚硬币的另一面,也蕴藏着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甚至可能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AI 的“脑洞大开”:激发人类创造力
正如 ““Confidently Nonsensical?”: A Critical Survey on the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of ‘Hallucinations’ in NLP” (Narayanan Venkit et al., 2023) 中指出的, AI 幻觉有时会产生一些新颖、奇特、甚至超越人类想象力的内容,这可以为我们的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提供灵感。
- 艺术创作的新领域: AI 幻觉可以帮助艺术家突破传统的创作手法,探索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 例如,一些 AI 艺术家利用图像生成模型的幻觉效应,创作出充满奇幻色彩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人耳目一新。
- 科学发现的新思路: AI 幻觉有时会揭示出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和模式,这些规律和模式可能是人类科学家从未注意到的,但却可能蕴含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 例如,一个 AI 模型在分析天文数据时,可能“意外”地发现一个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这可能会促使科学家们去寻找新的物理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从而推动科学的进步。
AI 的“试错”:加速技术进步
AI 幻觉的出现,也反映了 AI 技术发展过程中的 试错过程 。每一次幻觉,都是 AI 模型的一次“学习”和“成长”。通过分析 AI 幻觉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AI 模型的局限性,并改进模型的设计和训练方法,从而推动 AI 技术的进步。
例如,早期机器翻译系统经常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错误翻译,这促使研究人员不断改进翻译算法,并最终开发出更加准确和流畅的机器翻译系统。如今,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机器翻译的质量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但 AI 幻觉仍然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AI 幻觉 一把双刃剑
AI 幻觉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也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 AI 幻觉,既不能因其潜在风险而放弃对 AI 技术的探索,也不能因其潜在价值而忽视其可能带来的危害。
- 扬长避短: 我们要善于利用 AI 幻觉的积极一面,将其作为激发创造力和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同时,也要积极研究应对 AI 幻觉的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其风险。
- 人机协作: AI 幻觉的不可避免性,决定了人类在 AI 技术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加强对 AI 系统的监管和引导,让人工智能始终服务于人类的目标和价值观。
AI 幻觉,是 AI 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道“坎”,但也是通往更加智能未来的必经之路。相信通过人类的智慧和努力,我们能够跨越这道“坎”,最终抵达 AI 与人类和谐共生的彼岸。
与 AI 共舞: 在挑战中寻求机遇
AI 幻觉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道路上的光明与阴影。我们既要看到它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也要看到它蕴藏的机遇和希望。如何更好看待 AI 幻觉,将决定着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
AI 幻觉:挑战与机遇并存
回顾前文,我们已经了解到,AI 幻觉是 AI 系统技术局限性的一种体现,它无法从根本上避免。AI 幻觉可能会误导用户、传播虚假信息、损害 AI 系统的可信度,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警惕和防范的风险。
然而,AI 幻觉也可能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可以激发人类的创造力,推动技术进步,甚至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科学知识。AI 幻觉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价值。
人类的智慧:引导 AI 向善
AI 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智慧和引导。面对 AI 幻觉,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技术问题,而是要从伦理和社会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引导 AI 技术健康发展,让 AI 真正造福人类社会。
- 制定 AI 伦理规范: 我们需要制定明确的 AI 伦理规范,引导 AI 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确保 AI 系统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避免 AI 被用于危害人类利益的行为。
- 加强 AI 监管: 我们需要加强对 AI 系统的监管,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 AI 系统中的错误和偏差,防止 AI 幻觉造成严重后果。
- 提升公众的 AI 素养: 我们需要提升公众的 AI 素养,让人们了解 AI 技术的原理和局限性,理性地看待 AI 幻觉问题,避免被 AI 误导。
AI 的未来:谨慎的乐观
AI 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相信,通过人类的智慧和努力,我们能够克服 AI 幻觉带来的挑战,充分发挥 AI 技术的潜力,最终让人工智能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
在通往智能未来的道路上,我们既要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探索 AI 的无限可能,也要保持谨慎的态度,时刻警惕 AI 潜在的风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 AI 和谐共舞,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结语
缘起于一次网上找到一个总结公众号的提示词,给它一个公众号文章链接,它就给我一段合适的总结。当时正在研究 AI 硬件的内容,它的输出结果还挺像那么回事,但是真正打开网页看的时候完全不是不对,它根本没有去读取网页内容。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同样也遇到这个问题,思索再三,没有把它归到 AI 幻觉中去,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考虑:
- 从策略上看,总结类文章,AI 很有可能不会读完整个文章,而只是头尾读一下,中间随机读就可以了。
- 使用 Python 的 request 库读取网页速度并不会太快,但是大语言模型的反馈会非常快速,实际上很多大语言模型并没有真去搜索网页。
综合上述理由,它更像是大语言模型开发商的”狡猾”,用“AI 幻觉”背锅了。
Gemini | 真正页面 |
---|---|
页面中完全没有提及 PaLM,但是它也不说自己不具备联网能力,就是胡说八道说了一通。 |
参考资料
- Navigating Hallucinations for Reasoning of Unintentional Activities
- Exploring the Mechanis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I Hallucinations
- Analysis of Data Bias and Its Impact in AI Systems
- The Impact of Data Quality on AI Hallucinations
- Application of AI in the Medical Field and Its Hallucination Issues
- Application of RAG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Technology in Reducing AI Hallucinations
- Mechanisms of Non-Factual Hallucination in Language Models
- “Confidently Nonsensical?”: A Critical Survey on the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of ‘Hallucinations’ in NLP
- Sorry, Come Again (SCA) Prompting – Enhancing Comprehension and Diminishing Hallucination with [PAUSE] -injected Optimal Paraphrasing
- HILL: A Hallucination Identifier for Large Language Models